熱帶氣旋相關資料: |
||
中文名字:尼伯特 | 英文名字:Nepartak | 名稱來源:米克羅尼西亞 |
名稱意思:著名的戰士 | 國際編號:1601 | 臨時編號:02W |
- 現況分析
- 未來預測
- 路徑圖
- 各類相關圖片
- 過去回顧
中心氣壓:996百帕斯卡
T指數:(已登陸)
現時位置:北緯26.0度,東經117.1度 (即在香港之東北約508公里)
移動方向:西北
移動速度:每小時24公里
NRL衛星雲圖 (按圖放大、不會自動更新) | |||
---|---|---|---|
紅外線 | 紅外線色調強化 | 可見光 | 多頻微波 |
NOAA衛星雲圖 (按圖放大、自動更新) | ||
---|---|---|
[黑白]可見光(日)/紅外線(夜) |
[彩色]可見光(日)/紅外線(夜) | 紅外線色調強化 |
強度分析:
颱風尼伯特在7月9日繼續減弱,早上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但中心附近重新有深厚對流爆發。尼伯特於下午2時左右在福建泉州市附近登陸,其後對流開始減弱,並減弱為熱帶風暴。晚上尼伯特的對流逐漸消散,雲頂溫度上升,低層環流中心接近完全外露,但系統西南部有少量深厚對流爆發,為珠江口一帶帶來大雨。7月10日凌晨尼伯特減弱為熱帶低氣壓。
組織方面,尼伯特是一中型熱帶氣旋,現時對流除西南部外非常薄弱及逐漸消散,旋捲形態旋捲形態是指熱帶氣旋對流是否能捲成螺旋狀的形態明顯,低層環流中心旋轉性這是指系統的環流是否明顯地圍繞著該中心旋轉,與熱帶氣旋的對流形態沒有直接關係明顯但接近完全外露。雲頂溫度上升,約零下30至40攝氏度。尼伯特整體組織頗差。
路徑分析:
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主體中心在北緯25度,東經150度附近,勢力強勁,西沿在東經125度附近,尼伯特位於副高主體的西方,其東面脊場呈南-北向,但距離較遠,。尼伯特在7月9日大致向西北至西北偏北移動,時速約14至24公里,移向及橫過福建。
強度方面:
尼伯特現時身處環境情況:頗差 | ||
垂直風切變 | 高空輻散 | 低空輻合 |
---|---|---|
微弱 | 一般 | 一般 |
海水溫度 | 水氣供應 | 陸地影響 |
附近一般 (約攝氏26至27度) | 一般至頗差 | 中國 |
預料尼伯特在未來繼續深入福建內陸,進一步減弱消散。
路徑方面:
預料尼伯特受副高引導,未來逐漸向偏北移動,時速約10至18公里,橫過福建、江西及中國東部陸地。
未來96小時動向預測:
(本頁載入完成後,將滑鼠游標放在時間、位置及中心風力欄上可顯示更詳細資料)
時間 | 位置 | 中心風力 (公里每小時) |
中心海平面 最低氣壓 (百帕斯卡) |
預測其後 移動方向 |
預測時速 (公里) |
|
---|---|---|---|---|---|---|
北緯 (度) |
東經 (度) |
|||||
12小時後 | 27.5 | 116.8 | 40 | 1002 | 北至東北偏北 | 16 |
24小時後 | -- | -- | -- | -- | -- | -- |
36小時後 | -- | -- | -- | -- | -- | -- |
48小時後 | -- | -- | -- | -- | -- | -- |
72小時後 | -- | -- | -- | -- | -- | -- |
96小時後 | -- | -- | -- | -- | -- | -- |
本站路徑圖請按右圖進入熱帶氣旋路徑圖專頁瀏覽
各民辦網站綜合路徑圖 (紅線為本站預測) (由HKWW及PTCC製作) | 各官方機構綜合路徑圖 (由TYPHOON2000製作) |
---|---|
香港天文台路徑圖 | ||
---|---|---|
北緯7至36度 東經100至140度 |
北緯10至30度 東經105至125度 |
北緯18至25度 東經110至118度 |
(未進入範圍) |
日本氣象廳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中央氣象局 (台灣) |
---|---|---|
其他連結:中央氣象台 (中國大陸) 颱風網
水氣頻道雲圖 (上: 西太平洋彩色 下: 熱帶氣旋範圍) |
熱帶氣旋強度估計時間序列圖 (德沃夏克分析法) | RAMMB風場圖 (試驗版) (不會自動更新) |
海洋熱含量圖 (不會自動更新) |
---|---|---|---|
其他熱帶氣旋連結 (即將推出)
熱帶擾動99W在7月3日凌晨起持續有深厚對流爆發,中心螺旋性頗佳,早上增強為一熱帶低氣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給予臨時編號02W,同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命名為Nepartak,中文名字尼伯特,國際編號1601。下午尼伯特漸漸整合其組織,對流旋捲形態漸轉明顯,但低層環流中心部分外露。晚上尼伯特增強為熱帶風暴,但對流較集中在東部,雲頂溫度頗低,約零下60至70攝氏度。尼伯特在7月4日下午逐漸增強,有深厚對流爆發,雲頂溫度降低至約零下70至80攝氏度,低層環流中心切入對流下發展,傍晚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並逐漸形成一中心密集雲團區,午夜前後進一步增強,凌晨更有跡象形成風眼,但西北部對流較弱。尼伯特在7月5日早上增強為颱風,中午前後對流旋捲形態進一步改善,並可從可見光衛星雲圖觀察其已發展模糊的風眼,下午風眼亦在紅外線衛星雲圖上出現,其後尼伯特急劇增強,先在晚上增強為強颱風,再在7月6日凌晨增強為超強颱風,其風眼十分細小及漸轉清晰,眼牆雲頂溫度極低。系統核心範圍環流縮小,東部外圍有大量螺旋雲帶,但似乎逐漸脫離系統核心。尼伯特在7月6日早上繼續增強,並在下午至晚上維持顛峰狀態,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達每小時230公里。午夜前後風眼稍為變得模糊,並有跡象發展雙重眼壁結構。尼伯特在7月7日凌晨稍為減弱,風眼變得模糊,並進行眼壁置換過程,中午前一較之前大的渾圓風眼形成。其後尼伯特維持強度。晚上開始受台灣地形影響風眼變得模糊,並有減弱跡象。
尼伯特在7月8日凌晨逐漸減弱,風眼消失,早上6時左右於台灣台東縣太麻里鄉附近登陸,低層風眼亦消失,其後減弱為強颱風,下午進入台灣海峽,但對流進一步變得薄弱,雲頂溫度上升至零下60至70攝氏度,組織漸轉鬆散,然而傍晚一低層風眼似乎重新形成。晚上進一步減弱為颱風,除系統西南部有深厚對流爆發外,對流非常薄弱甚至消散,中心密集雲團區崩潰,雲頂溫度繼續上升至零下40至50攝氏度,低層環流中心逐漸變為部分外露。尼伯特在7月9日繼續減弱,早上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但中心附近重新有深厚對流爆發。尼伯特於下午2時左右在福建泉州市附近登陸,其後對流開始減弱,並減弱為熱帶風暴。晚上尼伯特的對流逐漸消散,雲頂溫度上升至零下30至40攝氏度,低層環流中心接近完全外露,但系統西南部有少量深厚對流爆發,為珠江口一帶帶來大雨。7月10日凌晨尼伯特減弱為熱帶低氣壓。
路徑:
7月3日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主體中心在北緯25度,東經160度附近,勢力非常強勁,西沿在東經115度以西。尼伯特在副高的南方,其東面及北面脊場大致呈東南偏東-西北偏西向。尼伯特在7月3日主要受它引導,大致向西北移動,時速逐漸加快至約20公里,橫過西北太平洋。7月4日尼伯特東面脊場轉呈東南-西北向。當日尼伯特繼續向西北偏西至西北移動,時速進一步加快至約25至32公里。7月5日副高中心西移至東經150度附近。尼伯特當日穩定向西北偏西至西北移動,時速約30至35公里,橫過呂宋以東海域。7月6日副高中心移至北緯30度,東經140度附近,尼伯特移至副高的西南方,當日它繼續向西北偏西移動,時速約30至35公里,晚上減速至約25至30公里。7月7日副高受西風槽影響東退至西沿在東經130度附近,但仍連接著位於華中的高壓。尼伯特位於鞍形場內、副高主體的西南方,其北面脊場大致呈東南偏東-西北偏西向,東面呈東南偏南-西北偏北向,西面亦有微弱脊場。尼伯特當日主要受它們共同引導,大致向西北偏西移動,時速減慢至約16至22公里,靠近台灣。7月8日副高主體中心在北緯25度,東經150度附近,華中的高壓逐漸減弱。尼伯特位於副高主體的西方,其東面脊場呈南-北向,但距離較遠,引導尼伯特的氣流較微弱。尼伯特當日受台灣地形影響,移動較不規則,但整體大致向西北偏西移動,橫過台灣,時速減慢至約6至12公里,進入台灣海峽。晚上尼伯特移動緩慢,午夜後明顯加速向北移動,時速約16至25公里,橫過台灣海峽。7月9日副高勢力強勁,西沿在東經125度附近。尼伯特當日大致向西北至西北偏北移動,時速約14至24公里,移向及橫過福建。
現時熱帶氣旋警告:
情況:
詳見現時警示
預測香港天文台發出/取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機率:(此純粹為本站的主觀預測,與香港天文台的立場及其最後決定無關)
[點選圖例可顯示/隱藏指定信號的資料]
百分比 | 描述 |
---|---|
0 | 不適用 |
±1-20 | 極低 |
±21-40 | 低 |
±41-60 | 中等 |
±61-80 | 高 |
±81-99 | 極高 |
當天文台已發出有關信號時,本站會以負數表示預測信號取消的機率